文献学的历史脉络

首页 > 教育新闻 > 新闻阅读存档/2009-01-12 / 加入收藏 / 阅读 [打印]
  明代编纂的《永乐大典》,初始曾定名为《文献大成》

  ■桑哲

  “文献”二字连用,最早见于《论语·八佾》:“子曰:夏礼,吾能言之,杞不足徵也;殷礼,吾能言之,宋不足徵也。文献不足故也。足,则吾能徵之矣。”朱熹注云:“文,典籍也;献,贤也。”意指典籍与通晓典籍、典章的贤才。元代马端临始用“文献”名其书,即《文献通考》。马氏之后,元代大诗人杨维桢《送僧归日本》诗云:“我欲东夷访文献,归来中土校全经。”所说“文献”,似乎已专指书籍资料了。明代编纂的《永乐大典》,初始曾定名为《文献大成》;稍后,程敏政作《新安文献志》;清代钱林辑《文献征存录》,都把“文献”作为书籍资料的代称。

  现当代,学者们对“文献”含义的认识还不太一致。有的认为“文献”包括书本的记载和耆旧的言论,这是传统的看法。有的把“文献”看作古籍的同义语,认为“文献”就是古籍。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·文献著录总则》给“文献”下的定义是:“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。”所谓一切载体,除纸张外,还包括甲骨、金石、简帛、胶片、磁盘、光盘等。无论何种载体,只要它记载着知识,都可以称作“文献”。这一定义较为科学。

  “文献学”一词出现于近代。梁启超在《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》说:“明、清之交各大师,大率都重视史学,或广义的史学,即文献学。”清初的学者们纷纷致力于文献考据,便是“重视史学”,也就是重视“文献学”的明证。我们这样理解梁氏的文献学思想,应该出入不大。

  文献学知识是从事一切学术研究的基础,它为治学者指引获取文献、利用文献、整理研究文献的方法途径。从事学术研究,必然要从文献入手,离开了文献,便没有了基石,没有了根据。由于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,所以有较多的学者致力于文献学的研究,且成就斐然。此外,还出现了不少专题性的文献学专著,如目录学、版本学、校勘学、注释学、辨伪学、辑佚学、古籍整理学等方面的著作。文献学不仅受到学者们的充分关注,也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。近些年来,教育部将“古典文献学”定为高校文史专业的必修课程,很多高校都开设了文献学课。国家还在一些研究机构、高等学校设立了文献学学科博士、硕士授权点,培养文献学高层次专门人才。可以看出,文献学所受到的重视程度。

  文献学与语言学的关系最为直接。“文献”的定义是“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”,而载体上的知识又是由文字记录下来的,因此,语言文字也就是文献最直接、最基本的基础。不具备语言文字学知识基础的人,可以说也就无法从事文献学的整理和研究。事实也正是如此,历史上有成就的文献学家,同时也是著名的语言学家。如:西汉马融、郑玄,二人遍注群经,取得突出成就;东汉许慎,除著有文字学巨著《说文解字》外,还著有文献考证之作《五经异义》。

  考察其他学科,文献学专著较多,然而,作为历史最悠久的汉语言文字学科,至今却未有一部名曰“文献学”的专科性文献学著作,实为一大缺憾。近日,高尚榘教授的著作《汉语言文字文献学》(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5月出版)才弥补了这一缺憾。

  高尚榘教授的《汉语言文字文献学》分为“文献编”、“检索编”、“知识编”三大部分:“文献编”旨在展示古今浩瀚的汉语言文献,让读者较全面系统地了解本学科各个方面的文献成就;“检索编”指示各类语言文献的检索途径,让读者在了解文献的基础上,掌握各类文献的检索方法;“知识编”旨在介绍与语言文献密切相关的文献学知识,如目录、版本、校勘、注释、古籍阅读、工具书使用等,读者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,才能有效地利用文献并进行研究。“三编”有机组合,成为一个有系统的整体。这本著作的出现总算是填补了部分空白。